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稚成人
更新时间:2024-03-29

基本解释

   稚成人(Kidult),泛指孩童化的成年人,或指有稚气、童真、赤子之心的成人。 Kidult这字由英文的kid(孩童)和adult(即成年人)两字合并而成,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用来形容今天普遍的新成年人现况。

详细解释



   特点

  稚成人的思想渴望单纯、渴求受保护。他们喜欢收藏小孩子的玩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率性而行的生活态度,并希望自己永远活在青春期。 目前在发达社会存在的“居家一族”也是稚成人的后果。

  调查研究表明,稚成人的突出特征是,年龄处于20到40岁之间,拿不定主意, 连自己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有储物购物的癖好,通常是运动鞋,特别喜欢儿童的玩具及娱乐方式,花多多金钱在个人的猎物上,却不肯花在与恋友的浪漫上。

  心理特征

  拒绝长大,决绝进入社会,拒绝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心理学上说的就是在抗拒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选择了倒退、否认、合理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稚成人的最大问题是拒绝长大和进入成人社会,拒绝履行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而就心理学来说,稚成人的突出问题在于抗拒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选择倒退(regression)、否认(denial)、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成长的挑战。

  分析

  稚成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有适宜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可是并不是每个地方的农作物都能如此的幸运。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恶劣的天气,总会有贫瘠的土壤,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农作物同样坚强的生长着。于是在农业部门就用hardiness来描述农作物在恶劣条件下成长的可能性。随后这个词被用在了管理学上用来表达人格,工作应激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再后来这个词被进一步的扩大使用。在国内,把这个词汇翻译为“坚韧人格”。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S.Kobasa在研究贝尔电话公司的时候有了有趣的发现。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有一部分员工在高应激的工作状态下,由于保持了某种态度,从而使得他们较少发生心理和生理的疾病症状。于是Kobasa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坚韧人格的概念。用来表述在某些高度应激的状态下,通过保持某种态度,从而减少了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一种心理品质。随后,他提出了坚韧人格的结构,即:承诺(commitment)挑战(challenge)和控制(control)。在这里,承诺是个体对目标和意义的感知。即能认识到自己在做的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并认识到这个结果或者做事的过程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并且努力完成。控制是指在不利条件下个体拥有的通过自身行动来改变生活事件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对生活事件施加影响而不是孤立无助。挑战是指个体希望从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中进行持续学习,认为变化才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变化是成长的促进力量而不是对于安全的威胁。这再后来被称为是坚韧人格的3C模式。

  在中国做个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用操心任何事情,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可以吃到最好的,喝到最好的,穿到最好的,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在中国做个孩子也是不幸的,要被各种学习班所包围,被考试的压力包围。很难想象这样如何能不称为“稚成人”。

  真的觉得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小的时候,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最恨人家叫我们孩子,最怕人家不尊重我们,父母要是看了我们的日记和信件我们都非常生气,希望他人能人真的听我们的意见,按我们的想法做事,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是“成年人了”,是能负责的人了。其实真的很傻,那时候真的是什么都做不了,是真的没有能力负责。等到这些都过了,大学毕业了,应该对自己真的负责了,可是很多人却把“我还小”挂在嘴上,恶劣一点的就在家心安理得的啃老,迷惑人的就开始不断的读书,读了本科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博士毕业了读博士后,不行就出国留学。我不是说读书不对,是说读书的目的不对,我知道有些人读书就是为了逃避,读书就是为了能心安理得的跟家里要钱生活,谈到工作,总是说还没准备好。说白了,人这东西,就是不是成人的时候要享受成人的权利,真的成人了又不愿意负担成人的责任。于是就冲突,于是就痛苦。

  更为可怕的是,不能认识到这样的痛苦是自己不愿负责的恶果,还要把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归于别人!自己的性格不好,那是从小家庭的原因,全部都怪父母;工作找不到,都怪教育部搞得什么扩招弄了那么多大学生;人际关系处不好是人家小心眼;上课听不懂是老师太破讲也讲不清楚……这样的内容太多,如果愿意还可以无限制的列下去,这样的人生,如何幸福?

  杰克逊之谜

  杰克逊为什么要娈童?这其实是由他的稚成人化和性爱方式的曲扭所导致。杰克逊的稚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他拒绝成人角色和极度的随心所欲。从1988年开始,杰克逊为自己构建了一座梦幻庄园,园内处处体现着流行天王童心未泯的一面。杰克逊生活的最大乐趣也是与孩子交往,就连平时说话也显得孩子气十足;相反,与成人交往令他更多感到焦虑和不适。按理说,成年人怀有一颗童心并非是坏事,反而有助于自身的心理调适。但杰克逊与孩子的交往,常会同时扮演双面的角色:白天他会带孩子们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漫游,而晚上他会让孩子们与他同床而卧,这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

  其实,杰克逊作为成年男子,本该有正常的性爱需求与满足。但杰克逊却难以与女性相处长久,结婚不久便与妻子分道扬镳。他不爱美女爱孩童,这是他最大的争议,也是他拒绝进入成人角色的一个突出表现。

  杰克逊致力于慈善事业,乐此不倦,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杰克逊于1992年成立了“拯救世界”(“治愈世界”)基金会,发动了“拯救洛城”的行动,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少年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此外,杰克逊还与其他慈善机构合作,为第三世界贫瘠国度的儿童送食品、衣物和药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他一个人就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而截止到2006年11月,他已经为慈善事业捐款逾三亿美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杰克逊1984年在为百事可乐公司拍摄广告时,由于烟火喷射方位出现偏差,导致他后脑头皮出现了面积为手掌大的2.3级烧伤。尽管如此,他到了位于洛杉矶的医院还是不忘去慰问其他烧伤病人,后来更拿出其赔偿费用修建了“Michael Jackson烧伤中心”,还捐赠了一个用于治疗的高压氧舱,并特别强调要多关注对孩子的灼伤治疗。这些慈善之举,都使他囊获了许多人道主义奖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尊重和热爱。

  杰克逊为什么这么致力于对孩子的慈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补偿自己童年的不快。在心理学上,补偿心理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泛指个人为自我生长或社会适应上的某些偏差或缺陷而付出的不断努力。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我的缺陷而发展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如,一个人的自卑感越强,其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大,成就大业的努力就越突出。

  纵观杰克逊的成长史,他对孩子的“补偿关注”很可能源自童年时父亲对他的苛责和虐待。在接受美国某电视台的访问时,杰克逊曾掩面而泣地回忆童年往事。他表示,父亲早年不仅在言语上羞辱他,更在身体上揍打他,父亲经常看到家里的什么东西,就往他身上砸去,不管是皮带,还是家具,甚至是家中的电熨斗。这一切让杰克逊痛恨之极,并在年幼的心灵中蒙上了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童年的不幸,使杰克逊产生了强烈的补偿心理,从小就有建立儿童乐园的梦想。难怪杰克逊在成名之后,会把自己的家建得像迪斯尼乐园一般。在这里,他不仅可以重温童年的欢乐,也可以回避社会的压力和挑衅。杰克逊的补偿心理还使他积极参与了儿童的慈善活动,不惜拿出巨额财富来资助孤儿。因为这,会给他极大的心理满足!

文之家(wenzhiji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文之家 wenzhijia.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5770号-210